巖石的
孔隙度
儲集層是指具有一定連通孔隙,能夠使流體存儲,并在其中滲透的巖層。儲集層的孔隙是指巖石中未被固體物質(zhì)充填的空間。地殼中沒有孔隙的巖石是不存在的,只是不同的巖石的孔隙大小、形狀和發(fā)育程度不同而已。度量巖石孔隙度發(fā)育程度的參數(shù)是孔隙度(或孔隙率),其中孔隙度又分為總孔隙度(巖石中總孔隙和巖石總體積之比)和有效孔隙度(巖石中相互連通的孔隙體積和巖石總體積之比)。一般砂巖孔隙度變化在5-30%之間,多為10-20%之間,而碳酸鹽巖儲集層的孔隙度一般小于5%。
我們將砂巖孔隙度分為五個等級:砂巖孔隙度為0-5%時評價為無價值,5-10%時為差,10-15%時為中等,15-20%時為好,20-25%時為很好。
作為人類生存*的水資源由兩大部分組成,一是地表水,另外一部分是廣泛分布于地下的地下水資源。那么,作為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地下水又是怎樣賦存于地下空間的呢?其實,巖石中存在著不同大小和規(guī)模的空隙,這些空隙為地下水儲存和運動提供了場所和通道。巖石的空隙(松散巖石的孔隙、堅硬巖石的裂隙、可溶巖石的溶穴)空間越大,則可以容納的地下水就越多。為了定量描述巖石空隙空間的大小,提出了空隙度的概念。對于不同性質(zhì)的巖石(松散巖、堅硬基巖、可溶巖),分別用孔隙度、裂隙率、巖溶率來表示。裂隙率、巖溶率大多是通過野外調(diào)查獲得,孔隙度一般在實驗室通過儀器測定得到。